Show newer

高中地理唯一的乐趣是试卷上偶尔出现竹丝扣瓷一类手作,我可以从这一点遐想从前的小物,像在省博看原木家具展一比一复原的明清房间布局,在每一个房间前驻足良久,对照注解想象前人在这空间里的日常。
刚看一个花篮糖画的制作视频,想起很久以前看谷雨中国和李子柒,走马观花仓促窥探一些存在的事实便离开,印象不比展柜玻璃上的映象深刻,但仅仅这转瞬间的接触也觉得好美啊……理性上我知有些在当时并非全民皆可享受之物,有几场出口文物展的展品绝对只出现在富裕阶层家中——但感性上仍觉得好美,不会想这是资本挤压的血,我据以想象的世界是少数人的世界。退一步说,也许连朴素的年糕在走出本乡后成为折现的商品,本乡人反不吃了。一细思便预设了许多看不见的伤口。我为何因一个糖画浮想联翩,因为长大后我再没在街头见过了,而这本是寻常物。

叨叨画 

今天拿起赝品组的插画看了许久,知道该怎么改但不想改,疲惫了。和这张一套的另一张迟迟想不出新构图(旧构图画过两版草稿,都不好),那张集了最难画的俩人,又要兼顾他们的关系性,纯属给自己制造难题……

Show thread

叨叨画 

最近一直画路德,但亚瑟就,实在想不出画他什么好,设想里路德属于普通美人(?),亚瑟属于那种知道他漂亮但常被这种漂亮蒙蔽了美的部分的美人(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相较下路德比较好画……
夏洛比他更难画,她和路德跳舞那张,我抠了好多天她的脸抠不出满意的。不奇怪,我从初中开始画她,始终画不出想象的模样。如今至少比以前能表现一点神情气质来,毕竟很长一段时间我画什么都没有情绪。)我以前用阿佳妮戏中的痴狂状来比拟,可她太精致了,夏洛就始终沾点莽气,粗糙,某些时刻甚至不大漂亮,但她有种独特的迷人。好比我以前看《卡萨布兰卡》不觉得男主角好看,但真迷人啊(所以她是不让人觉得漂亮但会不自觉被吸引到觉得好美的非传统美人(……
也许用无性别感形容比较恰当……
和路德跳舞那张从线稿到第二次上色都让我觉得她好凶——毕竟情境设定是两个人都在警戒状态,只是路德笑里藏刀,她连笑都不赏——可单拎出来又违和,调了好多次,放大看挺美,缩小有问题。下午又改了一版,拿给我妈看,她说我最近的画都不像我的画,我:这可不正在尝试别的玩法嘛。如果按草稿来简单铺个底色画成偏欧美风的插绘那确实早就画完了,问题是不大想那样画,想碰碰壁。正因为不会画才会在再刷到类似效果时留意别人怎么画。
现在这张的情况是,我想摸索她的脸,我想在这张脸上表达画面上没有展现的东西,但所有这些合在一起我给整不会了,然后越改越丑,改久了原型崩溃,别说表达什么,连正常五官比例都画不出来了。但又很想画,非常想画,只能每天摸一会又不满意地关上。
一言以蔽之,想得太多,基础太差。

每逢雨天便想阿止何以喜雨,兜兜转转结论是几率小于等于不喜欢。
此处延伸的觉悟是:我得警惕把自身喜好加在人物身上。仅个人而言,有时好恶确与个体经历相关,我之经历不可复制,他们亦然,一旦将设定置于他们的生活便违和。明知如此仍难避免的原因,一是人更容易从长期浸淫之物中获取灵感,因熟悉而写得真切,这是诱惑;一是在观察了解不够的情况下,人难以想象他人的好恶形成。不是所有好恶都有原因,有原因也不是主体之外的人皆能理解,遂非不为也是不能抛却自身视角设想他者。
扯回来,需要从一些切入点重新认识我写的人们,我扳着指头估计他们没几个会喜欢阴雨天……

选角第二弹 

格蕾丝·萨特菲尔德:凯瑟琳·泽塔琼斯(《佐罗的面具》《偷天陷阱》)
最初光看脸想定索菲亚·萨特菲尔德,但看她在《佐罗的面具》里跳舞乱了长发后觉得适合格蕾丝一些(这么说埃尔伍德得是金发才行?

夏洛特·柯黛:(没找到演员名字)(《Kin》)暂定

宁沅:陈红(《聊斋》《霜叶红似二月花》)
原本想何赛飞,她演妙玉的气质像,可我又不能用妙玉来剪师母。蒋勤勤陶慧敏小家碧玉些不太压得住,何晴给我一种大唐盛世的滤镜……后来看到陈红演连城晃秋千以及霜叶里的张婉卿,感觉可以分别是少女时期和嫁人后家道中落的模样(虽然离民国还有整十一年(主要是陈红在这两部里太好看了我狂截图

Show thread

进度记录
工了好久,边工边听剧梳理脉络,仍旧无聊……想答辩后申请取回毕设,这可是老娘时间的具象啊

Show thread

每当我梦到一个好剧本醒来忘了大半,就恨我不是清醒时想出来,恨我清醒时想不出来 

人物有几分像《鹤唳华亭》,不过人物性格和情节不同,结局也不同。有个马上决别的场景,奏表页页翻过已经知道会死了

假如给我小说选角(指剪视频 

夏洛:莫妮卡·贝鲁奇(《情事》)
最开始想过阿佳妮,演《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还偏温婉,年纪稍长演《阿道尔夫》《玛戈皇后》的气质状态就很对味了,然而她眼睛大得有惊怖之感,癫狂嗔痴有余,气势不足,和镇静周旋的棋手不搭。
最近觉得莫妮卡·贝鲁奇演《情事》时期很可以,她比较高,骨架体态方面贴一些。可姐姐接的剧本让我不知挑哪一出,感觉都很色……

伊丽莎白·布兰威列:薇诺娜·瑞德(《纯真年代》)
在《吸血惊情四百年》的经典绿色裙装不错,在《纯真年代》的妆造更配

安内特·菲林格尔:罗克珊·梅斯基达(《昔日情人》)
我连哪个镜头对应哪段情节都想好了,然而没找到片源

人还是不能被文学史给骗了,至今摸的苏诗写得好的都味苦,我估计柳更苦……以前 老师说维诗是山水那一挂里最不接地气的,可不,仕途平坦,年老还能上书皇帝与弟弟相互帮衬,除了安禄山那阵被囚禁了基本没受什么折磨,何况还有诗为证没被诟病出仕伪朝……平时休沐约着友跑去辋川别业玩,夜里独坐参禅,完事还叨叨了在地里苦的渊明……就,别太过分了啊

Show thread

跟许久不联络的研友说了两句,再看了群里友邻的动静,急需做点别的缓缓,再听几遍万蝶振翅

我不会写甜文已经到了友说以为我在写梦境,是一出随时醒悟的骗局的程度。不知是我写得不对劲,还是她对我文的印象早定格在悲剧;难说是由于阅读传统还是我读完《人生道路诸阶段》也没解答的那个问题(尽管读的时候我也没寄望于借哲学解决问题)。
我的感知是他始终困于退婚事件,抑或他在反复书写退婚原因以抒发。这里阿克是否喜欢前未婚妻本身不重要了,他陷进一个死胡同:因为我不知何为爱,所以我不能进入爱——如开篇的大学生所言。
有时我也像那个反复诘问究竟何为爱情的青年,「为何围绕该命题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却从未有哲学家探讨什么是爱情」。

我写恋爱会不由自主往悲剧方向走似乎根源于我并未相信爱情,或者说尚未看到一种让我信服的爱情的形态。

我厌恶《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首先心理描写并没有给我惊喜,更主要是,她整一个献身实际是通过不断复制过去的自我来构建「我」的过程。她第一次跟作家上楼(之后上床)前的描述是「啊,这是我从小想到大的楼梯」,诸如此类的描述随处可见,她很多时候的注意点并不在作家本身而在过去那个时间点。

写到这重读了《窄门》第七章至结局,忽觉和我以前想的不是一回事。我起先过分放大了阿莉莎更换书架上的书这一节,以为她在他和上帝间选择了成全他,为了让热罗姆不再崇拜她而「自甘堕落」,却又无法接受自己的伪装才郁郁而终。可我现在发现她换书和做家务皆是为了逃避热罗姆……她始终没放弃过上帝,我当时是不是因为《面纱》太在意「偶像坍塌」了,在热罗姆当时的角度看似乎存在这一点,但不多。

那很遗憾,也好在不是。现在人都从关注他人回归到关注自身了,向神灵献祭式的爱情终于不再被歌颂。

另一种形态是,「因为那个人和我很像/有很多共同爱好聊得来,所以喜欢」。不得不提友人拉我看的《花束般的恋爱》,我一直想:喜欢一个和自己很像的人难道不是变相的喜欢/肯定自己吗?此外人类复杂如斯,两个人的交汇处其实很少,假使对于对方身上和自己不同之处视若无睹,实际仍未真的接纳,不过是从对方身上捕捉自我的延伸——就像电影的男女主对于对方喜欢的博物展/热气球并不感兴趣。这里重点在于,我可能不太了解你喜欢的东西,不过我愿意为你去尝试了解——喜不喜欢另说,至少我试过了,而非搪塞或装作感兴趣让对方误会。

至于别的,婚姻,在我眼里已经和找合伙人没多大区别了。你说搭伙过日子过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外人又怎知那是撑过了七年之痒,还是财产分割或抚养权之类太麻烦所以凑合着过呢。

就是说谈个恋爱途经无数个滑向悲剧岔口,所以写悲剧性是很容易的。可一路向前能走到什么地方,我至今不知道,至今不会写。

进度记录
走廊也被我纳入小作坊的工作区划了。
乍一测缩水率好高但按比例摊平就还好,只是担心是否够用。
以及,不知哪一步骤没调好,染三次和染五次的小样风干后区别不大,明日再加热看看。
我忘了二月没有三十天,偏偏谜之有自信能做完整个系列,只是导师那边得再探探口风。

Show thread

往时不写弹琴,而今看弹琴及练习多了后还好找切入点,指法与曲调给人的感受都可资描述。但写舞蹈仍旧苦手,看过一些彼时私人舞会和乡镇舞会的复原视频,着实和我闭门造车构想的类中国舞没干系。倒不是想写像由法国教师教导的娜塔莎跳俄罗斯民族舞的情节,单纯觉得树下独舞合该跳出万物共生的恣意之态(当是天人合一),而非诸多拘束的社交舞。读《玉台新咏》只觉这写跳舞好生同质化,惟鲍照与萧氏父子个性尚存。在了解凝视理论后方知这段情节实属女性凝视,这是被凝视者在另一时期凝视他者……难写指数更高了。

太闷了,初高中大学的事齐齐涌向我

听友人到校第一天的见闻,想起很多我大学的事,说不出话

以南宋蜀刻新刊增廣百家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所錄柳詩為底本,打破原集序次,按作品年代先後重加編排,釐為四卷。( 老師看見又要罵了

Show thread

老师说柳诗不多是真的,四卷不足两百首
苏:我又来卖安利啦

Show thread

Zlib上查到一个南宋咸淳年间廖莹中世彩堂校刊本的《河东先生集》要1.14GB ……我那挂梯断线N次都下载不来

读到《进攻堡垒》记一点想法,读书少如我总认为十八九世纪的小说惯于在开篇亮明人物性格设定,而越现代则越趋近完全将人物置于环境中,随情节发展作动态观照,将评定人物的权力转交给读者,作者仅在写极次要人物时透露自己意见。不是说之前的小说人物不凭情节展露,两者差别在于是否有开头那一段话。
这种转变并非全然由于篇幅拉长,因为也存在有足够篇幅展开描述的小说如《艾玛》在开头作人物特写;也并非由于小说侧重从人物性转移到情节性,因为从巴尔扎克到最近的小说,人物个性不曾消失。而似乎像一种观念:当后来的作者认为留存悬念更好时,就不会多添一笔了。
我个人是认为这样更好,减少先入为主的想法,纯然凭借人物所为去认识人物。而对于一些笔力尚弱的作者而言,还能规避所写非所想的风险(尽管不值得骄傲就是
不过《小说鉴赏》以此篇为切入点显然是为了指涉主流的小说定义,包括虚构性、趣味性与教育意义。

Show older
飞面

“煮喝醉之后把触手伸向fedi宇宙,于是有了拉面站~ ”
Mastodon是一个新兴的社交网络,核心理念是“Giving social networking back to you”,使用分布式的架构,整个网络由若干自发节点构成的联邦宇宙fediverse,从而从根本上杜绝censorship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刻意避开了推荐算法,让sns回归原本原子化的“人和人的社交”。
拉面站是fedi中的节点之一,主题是飞天拉面神教FSM,是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反宗教宗教,具体可以参见飞天拉面神教介绍,本质是个欢乐沙雕生活分享兴趣交流为主题的站点。
这里欢迎飞天拉面神教FSM信徒,希望你们遵守站点规则里的阿西八戒。
这里也欢迎非信徒,毕竟 煮不在乎! RAmen!
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