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チェンソーマン 1》 🌕🌕🌕🌕🌕
杂乱疯狂迷人
某一种言论事实上reinforce了一个糟糕且流行的论调并不需要发言者主动的思考,恰恰相反,脱离这种论调才需要。
如果你在互联网上搜索文革遇难者的图片,你大概率搜索到的是被批斗的高官和高级知识分子,因为即便对当时的党国机器而言,纪念对他们的羞辱也比对普通人的迫害更有“政治价值”。
当然不能说他们的苦难就不是苦难,但他们的苦难真的可以代表在文革中遭到国家机器及红色贵族的迫害的普通人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文革前就是特权阶层,在文革初期间接推动了对平民的屠杀,而在遭受迫害后,其本人及其家族又在文革后迅速地重新崛起成为权贵。而打击他们的平民造反派,被他们打击的平民,相对他们是如此的籍籍无名。
这意味着一个毫无这一历史框架的普通人,基于高中历史知识去谷歌检索文革图片并与共产党现在的暴政相联系,他们最可能使用的图片却是reinforce共产党话语的“高官遭到愚民冲击”,而非那些平民的苦难,仅仅因为这些资料更可得,而非检索者自觉地支持这种话术。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这就是结构的魔力,它不断的强化自身,并不需要参与者有意识的支持。而反之的论调则不断被削弱,除非有参与者有意识的支持。
读过《夜巡》
https://neodb.social/book/3PCzxqPjyCIljylv2WgtoR
比《暗店街》好
读过《你的夏天还好吗?》
https://neodb.social/book/52zQ9w8XeWT1a129lwuMcQ
Latest:一款开源免费 Mac 小众工具,用于检查并更新电脑上已安装应用。
能够快速了解到电脑上哪些应用有最新版本,并可直接点击更新,可直接跳转到 App Store 或快速唤起软件进行更新。
GitHub: https://github.com/mangerlahn/Latest
支持市场上的大部分应用,比 App Store 里的更新管理好用。
读过《长恨歌》
https://neodb.social/book/6dGjCILEQOn98md1AryNzz
王琦瑶的生命史亦是上海的命运本身,又高雅又混乱,又摩登又怀旧,从民国到八十年代,堪称一曲“长恨”。
这几天了解到一个叫孙自筠的人,三十年代生人,反右时是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党员,因为同学被打成右派,发表不满言论,自己也被打成右派,用菜刀切自己舌头,被同学救下,舌头上留下一辈子伤疤。
作为右派下放,59年目睹饥荒,以为党中央被蒙蔽,不知地方实情,给《红旗》杂志写信,为农民求救,作为现行反革命被捕,狱中被别的犯人诬告一些无关罪行,拒不承认,遭酷刑,双手腐烂,绝食抗议,最后藏在粪桶里越狱成功,逃到四川深山。
1960年在甘肃办《星火》的一众兰大师生就是因为看到他写信被捕,决定放弃幻想,开始战斗。
孙八十年代初平反,在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书,退休后从《太平公主》开始写了一系列公主为题的历史小说,被改编成大明宫词之类热播电视剧。
今年初以88岁高龄去世,简中新闻搜他名字都是公主系列,绝口不提他的舌头、信、和反革命罪行
读过《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https://neodb.social/book/5jVaO7la5QA1Ufki1eE3xN
思路性与启示性的对话
语词通过灌输一种思维方式进而催生一种符号暴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