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一个全平台同步的效率软件,StayFree。
我本人是从forest到番茄todo到productivity owl等等各种效率软件用了一圈仍然在和拖延症作斗争的超低效率人士 StayFree完美解决了我最大的痛点,就是 全平台同步 !
全平台有多全呢,它是包括电脑浏览器、电脑程式、手机平板、安卓苹果、手机浏览器在内的所有平台(请看P2),可以同步每个平台上的使用时限,彻底规避锁上手机玩平板、锁上平板玩电脑、锁上chrome玩edge、锁上浏览器玩steam……(就真的这么没有自制力吗,是的,真的 )的噩梦,而且 完全免费 !
像focus mode, time limits,黑名单这样的基础功能我就不讲了,StayFree还有个我很喜欢的优点是,如果你开启了chrome插件,可以授权它读取近期的usage time,从usage time排行榜里直接点进去设置限额。
PS:IOS国区就可以下载,但下载PC端要先在设置里把首选语言切换成英语,这样才能在微软应用商店里下载。
真要了解文革,光去了解十年动乱前几年那些刺激爽快的『精彩镜头』是远远不够的,看似沉静枯燥甚至有些正常化迹象的后半段一样非常重要,甚至更重要。我喜欢的一本书『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by 冯客)中有一段对于后半段与文革整体的极简概括式描述,力透纸背、深入骨髓,分享在下:
『......毛泽东利用林彪发动文革并使其持续下去,但这名元帅却反过来利用这场混乱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基础,安插他的属下占据军中要职。
1971年9月,他死于一场神秘的坠机事件,平民生活遭受军方全面控制的时期才告结束。截至此时,革命的狂热已经耗尽几乎所有人的精力。即便是在文革的高峰期,许多不满一党专政的百姓顶多也只是在表面上顺从,但绝口不提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及个人感受。
这时,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意识到党组织已经深受文化大革命的伤害,于是他们利用这个机会,低调地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即便毛主席在他执政的最后几年不断对派系挑拨离间也一样。
尤其在农村地区,若说大跃进摧毁了党的声誉,那么文化大革命便是破坏了党的组织。在一场静默的革命中,千百万的农民悄悄重拾传统习俗,开办黑市、分配集体资产、瓜分土地,并开设地下工厂。在毛泽东于1976年9月去世之前,许多农村地区早已抛弃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这无非是十年的混乱与恐惧所留下最深远的遗憾之一。
没有任何一个共产党会容许有组织的对抗,但是农村干部每天面对大量的沉默反抗行为及无止尽的推诿,根本毫无招架之力;人民尝试破坏国家对经济的掌控,并以自己的主动性及聪明才智取代之。
邓小平在毛泽东死去数年后开始掌权,他曾经短暂地试图重振计划经济,但是很快就了解到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跟随潮流前进。曾经是集体化经济主轴的人民公社,于1982年宣告解散。 计划经济逐渐瓦解,是文革造成的意外后果之一。
另一个意外的后果是残存的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被彻底消灭。毛泽东去世时,不只农村人民要求拥有更多经济机会,很多人也挣脱了毛泽东主义数十年来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毫无休止的思想改造招致了广泛的怀疑,甚至连共产党员也普遍抱持这种态度。
不过,有一项遗憾是相当负面的。就人命损失而言,文化大革命残忍的程度远远不及许多较早期的运动,特别是大饥荒时发生的灾害,然而,文革所到之处,留下的尽是破碎的生活与被毁灭的文化。各界一致认为,十年文革期间共有一百五十万至二百万人遭到杀害,但是有更多人的人生被无止尽的告发、不实的认罪、批斗会和迫害活动所毁灭。
中国专家石文安(Anne Thurston)曾经一语道破,文革并非突如其来的灾难,亦非大屠杀,却是一个由许多层面的损失所构成的严酷局面: 文化与精神价值的损失、身份与荣誉的损失、事业的损失、尊严的损失。
当然,人民互相敌对也伤害了彼此间的信任,人际关系亦变得难以预测。 在不同的人身上,损失程度也差异甚巨。有的人一生就这么毁掉了,有的人则勉强安然撑过了日常的磨难。此外,少数人甚至发达了,尤其是在文革的最后几年。在毛泽东时期的最后十年中,呈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类经验,无法用笼统的理论去解释。随着我们走出权力的狭窄并聚焦在各行各业的人民身上,这种多样性就愈加明显......』
总结下今天新学到的内容:
1.大脑不存在单独的情绪区域,情绪与认知本身是一体的,无法分开。
2.目前学界认为神经接收到痛觉信号到成为疼痛体验的过程经过了不同脑区的联合加工,是感知、情绪和认知三个模块的共同作用。第一层是外界的疼痛信号输入大脑,进行物理层面的初级处理,识别它的基础信息,此时信号尚未进入意识,疼痛体验尚未形成;第二层是其他脑区参与加工,这个阶段的加工仍然是下意识的;第三层是神经科学上的认知加工,高级认知功能开始发挥作用,让人调整对疼痛事件的主观评价,“疼痛”从此进入记忆,成为人的主观体验。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认知和情绪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并不存在“情绪化”和“理性”的分界,后者是一种人造的分类。
3.情绪一直存在,只是程度、方向不同,像一条流动的河,平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状态。风平浪静和河床干涸都能称之为平静,表现特征也相似,但对人的意义截然不同。
4.前额叶是经典的高级认知功能区域,而不是大众认为的情绪区域,做了前额叶切除手术的病人会失去反应,缺乏情绪,同样会失去思考和认知功能。
5.动机提供情绪,先有需求,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应的情绪。情绪就像花刺子模的信使,实际上传达的是国王的命令(内在需求),现在很多针对情绪的污名更像是“我对付不了国王(无法满足自己/他人的需求),还不能把你信使斩了(否定情绪,推崇情绪稳定,非情绪化)”。
6.更进一步说,读情绪,本质目的就是读懂情绪背后的需求。
@Awww 出现那种场景,受守护着攻的屁股让他不被草,不是因为喜欢纯1,而是因为是处女控
读过 你一生的故事 🌕🌕🌕🌕🌑
是一种清新温柔风格的科幻作品,每一个短篇用一个世界观(设定)讨论一个哲学/社会学话题,理解门槛很低,甚至觉得适合作为青少年科幻入门。比起《呼吸》更注重挖掘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人文感更强也没有过于跌宕的情节,而是致力于反思传统科幻设定的“反面”或是“后果”,很符合本社会学背景的口味。
语词通过灌输一种思维方式进而催生一种符号暴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