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死亡间歇》 🌕🌕🌕🌕🌑
翻译不错。萨拉马戈出彩的还是世情讽喻剧的部分,后半部的爱情书写看着有些力不从心落了窠臼。
她非常爱徐,她也很清楚地看到让自己被家务事埋没的“结构”是怎样的,所以才会如此痛苦。在看似是“最优解”的结合之下,婚姻的真相仍是不堪入目,蛮让人绝望的。越发觉得骂“婚驴”的瓣人小红书人真的没心。
读过《一句顶一万句》 🌕🌕🌕🌗🌑
《乡土中国》小说版。
读过《局外人》 🌕🌕🌕🌕🌕
补标
读过《斩首之邀》 🌕🌕🌕🌕🌗
隐喻过于丰富,情节十分魔幻,阅读起来挺有门槛。读完觉得和《局外人》的内核有相似之处,但《局外人》的主角是更缺乏自我意识的、更纯粹的“局外人”。辛辛那特斯则是具有主体性但其主体性被完全忽视和灭杀的受害者。在他看来,身边的人全都是“假的”,虚伪的假人社会判决了真实的他的死刑,在死刑之前还要策划一场作秀,让死刑犯心甘情愿地接受斩首。全书没有明确提到主角犯的什么罪,主角的“罪”大概率只是被构造的。我的理解就是,一个“文明”社会如何文明地杀死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其实是被非人化的,斩首是一场展演,受刑者是必不可少但无人在意和尊重的饰品。
纳博科夫算作家里顶聪明的一位了,聪明到有点让读者绝望,不仅是传统的博闻强识或感觉敏锐,更有纯智商碾压。个人经历背景已算语言切换和语料收集的顶配,仍会表露困苦吃力,我想可能是深入实践后比旁人更清楚地知晓自己在背离母语后失去了什么。尽管文学界和读者的共识是他习得的新魔术已登峰造极,使那段曝露切肤之痛的话看着也有点像彰显优越。(聪明人真可恶!)
去年看有人聊《巴别塔》读后感说英文阅读体验不如中译就在断续思考相关的问题。深有同感的点是,读完喜欢的文学作品再看原文,就是得不时面对触感的紧缩和联想的断裂。
落差带来的与其说是失望更多是悲伤。这固然是个人能力的局限,但如果纠缠于文本可译性的命题,得出的不过还是翻译即背叛这种老生常谈或者说很zzzq但在我看来没什么建设性的结论。
母语是中文的人读「瞬间的思索是热恋的丧钟」和读「That but a moment’s thought is passion’s passing bell」的感受会完全一致吗?读「今宵明月/只要清澄/住下便是京城」和读「たんだすめ 住めば都ぞ 今日の月」脑中所描绘的又是不是同一幅图景?
不谈论高低优劣、准确与否,只是去感受其中的差别,再去延伸揣测异乡人读他们母语作品可能会产生的情愫,所获知的是一种绝望的喜悦,是吾生有涯知也无涯随之殆已的长哀。
(如纳博科夫借普宁之口所语:您绝对找不到您从文格罗夫编辑的克隆涅别尔格精装的原著里读到的、一辈子也忘不掉的这句或那句漂亮、崇高而洪亮的句子。真可悲!)
但我还是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无论是母语还是非母语,最糟糕的阅读是仅有想象从未完成的阅读,最糟糕的写作也是脑中构织从不落笔的写作。是否要进行一场危险刺激的深潜永远是个人的选择,可能会有过分用力笨拙丑陋的姿态,但只要铭记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就不必担心空耗时间。
每个人在阅读写作上的价值取向都不同,你可以掌握更多的符号但只使用趁手的武器也可以反其道行之(这算是一种修仙策略?)
不过提防省力决策和路径依赖确实是属于我的"won't take it for granted"……
无论如何,即使纳博科夫与我有那么多不同,仍然会一致喜爱《带小狗的女人》并认为它算是契诃夫最优秀的一篇短篇小说。试图去理解俄国中年男知识分子的古怪与哀婉、孱弱与空乏是不是文学给我的毒害?(但想到我们从小就在读什么「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又觉得这算不了什么)
我会觉得这种不可证伪的差异性共感既能概括性地映射出日常生活,亦无法被现实交际所取代。即使它存在啼笑皆非的误读,扭曲原意的改写,赘余缺漏的加工……仍能给予人一种greatest power(a impression that here at last is the truth about human existence's constant blend of banal misery and tragic joy)
继而使人确信“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扯远一点归类于某种历史地缘因素简中写作者的困境与纳博科夫当年或许是类似的,是否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于个人体感的绝境。对女作者来说或许要更艰辛一点,值得欣慰是总能看到有更多的同行者出现去消减彼此的恐惧和孤独。
新年寄愿就是少自我责备,别放弃写。对自我的再教育永不急于一时,他人的声音亦不重要。
最后仍要引用Stephen King作结……
Writing is magic, as much the water of life as any other creative art. The water is free. So drink.Drink and be filled up.
语词通过灌输一种思维方式进而催生一种符号暴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