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刷到一条关于写作技巧的推,很有趣也很有用的建议,搬在这条下面((尤其是3,6,8,我就是这么干的

好看是很好看,不过住着真的舒服吗 :11112:


QT: [acg.mn/@yourshot/1087520666844]
国家地理每日精选  

里奥马焦雷镇

意大利的里奥马焦雷镇。pure.passion.photography/高品图像 Gaopinimages

大棱镜泉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大棱镜泉。Peter Adams/高品图像 Gaopinimages

Show thread

早上看见恐怖的新闻,一时不知是请求皇上三思还是祈祷皇上暴毙来得更容易

#
螺丝在拧紧41 与独立记者柏琳对谈。柏琳是我会非常佩服的一种人,行动力强、心态开放豁达,如她自称的是性格很“柔韧”的人。不会被外部困难打倒而是越挫越勇,things did not kill her made her stronger.内在世界极其坚硬完整。适合打工人上班前打鸡血用(?)
《克莱因壶》 前面几章有点性别角度的槽点不过整体值得一看。一个半小时翻完,阅读快感强,同样适合通勤(只要别入迷到坐过站)。80年代末的作品有这样超前的脑洞着实厉害,虽然这几年元宇宙概念太火导致小说的核心诡计不那么使人眼前一亮(感受到带科幻元素的类型小说还是挺有时效性的)。但叙事技巧和结构实在精巧,让人禁不住一口气读完。

推荐给友们,刚刚自己做了一下真的超好吃!!!没有芝麻孜然和辣椒面,换了葱蒜和料酒,我觉得我还可以再干两碗🥹🥹🥹

有一万句脏话想说,最后只想吟诗一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蚊子要是有大众点评,我他妈可能在北京地区美食必吃榜前十了。

作为一个不想结婚建立家庭,也不想有后代的异性恋,我在思考自己的死亡时刻时,也的确会感到茫然。
传统模式下大部分人都默认自己在重病和临终时会有伴侣和孩子陪伴。而对于我和一些不想结婚的人,也往往会因此面对“那么你老了(直说就是“快死了”)时怎么办”这种问题。
不必拿很多人即使已婚有后代,依然孤独地应对重病和死亡的现实来反驳这个问题,那是斗嘴而已。我们得承认这并不是在小题大做。它的确是棘手的,必须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也是我看到同性群体如何一同照顾患重病(书中以艾滋病患者为主)的朋友离开人世时,会那么感动感慨的原因。
重新寻找和建立自己的“家人”——即使里面的成员间没有血缘或性的关系,承诺对彼此的爱和责任,并像传统的家人那样陪伴对方到最后时刻——只是想想就好让人感动,也好想像已经这样做了很久的同性群体学习。
如果不想走入传统的婚姻,那么有没有可能和一个或几个真诚的朋友成为彼此家人般的存在呢?同性群体明明已经证明了这是可能的了,我好惊讶自己以前却不敢确信。也许我们作为异性恋的确视野狭窄,太执着于异性恋的家庭模式,包括执着于逃离,都看不到同性群体里也会有没有性关系和血缘的“亲人”角色。
今天还很巧地在读巴黎评论对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访谈时,也看到了一段她解释自己和格雷丝·弗里克(往往被认为是她的同性伴侣)间关系的话:
“什么是爱?是这种热情、这种温暖,推动着一个人坚定地走向另一个人。为什么要把人的生殖系统看得那么重要?这无法定义一个作为整体的人,即便从情欲层面来说,也不是这样的。就像我说的,重要的是情感、关系。但是,你会爱上谁,取决于各种偶然性。”
我们会爱某个人,并不是受生殖系统决定的,情欲可能在某些时候有影响,但影响的因素太多了,“爱”当然不等于“欲”。即使是“欲”,也不仅仅有生理层面的,还有情绪的、智识的。我们会爱谁,也绝非因为遇到了一个异性或同性,而是机缘巧合遇到了某一个“人”。
异性夫妻家庭模式会成为传统,其实也是因为传统生产模式造成的,可是过去半个世纪里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到了可以进行新模式实践的时候了呢?
我能想到的离开时的状态,除了希望尽量平静、有尊严,也希望即使在无法足够平静有尊严时(毕竟舍温·努兰说了后一种才更常见),至少能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视彼此如亲人的好朋友在身边。这真的远远比什么“丈夫”“孩子”在身边更吸引我。死作为一个必然发生的事,影响到的就是那些我爱过和可能爱我的人,而他们绝对不会是通过婚姻或者生育带出现在我生命中的。
所以如果以后再被问到“那么你老了时怎么办”,也许我可以回答说:“我会努力寻找可以待彼此如家人的朋友,和他们建立互相陪伴的关系,所以不会和传统婚姻模式中的那些人有区别。我相信这是可能的,因为多年以前同性群体中就明明有好多人做到了。我只是需要去寻找和实践,像所有人一样。”

Show thread

万寿僧彬师尝对客,猫踞其旁。谓客曰:“人言鸡有五德,此猫亦有之。见鼠不捕,仁也;鼠夺其食而让之,义也;客至设馔则出,礼也;藏物甚密而能窃食,智也;每冬月辄入灶,信也。” (《古今谭概·雅浪部·猫五德》)


螺丝在拧紧vol40
比较轻松的一期播客(第二次听更加确定了,吴琦的声音是我喜欢的一款知性男声 :0130: ),主播和嘉宾对谈关于观看电视剧的历史和体验。电视剧,一类电视诞生之日起就在被批判的大众文化,如今成为一份现代生活的“解药”。刚好今天追完BCS的更新,对于播客里谈到的电视剧的“陪伴”作用和由于长周期而赋予个人的独特记忆恰有所感。嘉宾认为目前观众对“药”的要求是“疗效”,以此来解释为何现在的电视剧市场细分、观众对电视剧的剧情要求“苛刻”了起来(比如不喜欢be)。而同时社交媒体与平台的发达,也使得创作者和观众之间不再有任何格挡。此处还cue了一下前段时间晋江作者自杀的事件。由此我倒是联想到一直以来没想清楚的问题:现在的创作在多大程度上是属于作者的创作?尤其是网络文学,它很多时候在学术研究中并不作为文学而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娱乐产业被看待。作品、平台、作者、读者好像是浑然一体的娱乐产物。甚至此时还碰瓷不到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环节,而是面向读者的表达本身已经处于非个人的互动当中。所以某种程度上,也总觉得网文的确是一种售卖的“商品”。

古典文化与民族主义叙事媾和以后,很多“华夏文明”名物之于我的意义都被消解了。既然李白游过的古城、写下的山水、亲近过的鱼都能一纸文件从地球上永远抹去,那么一条明代的裙子在我眼中也确实算不上什么。

@kazula 这里你模糊或者误解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义。
残忍屠杀始终是一种反人类手段,而不能够单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通俗一点说,历史上没有哪一次屠杀是我为了要屠杀而去屠杀的。
哪怕是意识形态极端到如红色高棉一样,大量屠杀的目的也是在于“保持组织的纯洁性”。

再回到你提的战争中屠杀平民这个事情,从现代人的观念来看确实是太不正常了。但是在二十世纪战争中用残忍手段杀害敌方平民,大概是除了确实没有这种能力的南太平洋岛国以外,你能想到的打过仗的国家都有过的事情。
二战不用讲,阿尔及利亚独立杀亲法穆斯林,北爱杀天主教新教相互屠杀,解放军在越南搞三光,不胜枚举,很多都是国家层面的上的行为。如果单凭一个事就能给扣个意识形态层面上反人类的帽子,就是一种肆意地扩大化了。结论就会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土地都是被各种各样的反人类政权所统治着的。

最后,有点重复地总结下我的主要意思。
- 你讲反对大屠杀这样的反人类罪行应该一视同仁是非常OK的。
- 意识形态是反人类的→会进行大屠杀,也是OK的。
- 但是进行了大屠杀→意识形态是反人类的。这个条件是不充分不OK的。借着反对大屠杀的旗号去反对这个反对那个也是不好的。
- 举这么多历史上屠杀的例子不是想说屠杀就是正常的。主要想指出的点是,有屠杀这一类的反人类行为 不一定等于,屠杀的行为来源于一种反人类的意识形态。

adobe.com/express/feature/imag

以防万一有人不知道adobe的免费抠图网站,不需要提供任何信息即可使用,声明永久免费。

Show older
飞面

“煮喝醉之后把触手伸向fedi宇宙,于是有了拉面站~ ”
Mastodon是一个新兴的社交网络,核心理念是“Giving social networking back to you”,使用分布式的架构,整个网络由若干自发节点构成的联邦宇宙fediverse,从而从根本上杜绝censorship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刻意避开了推荐算法,让sns回归原本原子化的“人和人的社交”。
拉面站是fedi中的节点之一,主题是飞天拉面神教FSM,是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反宗教宗教,具体可以参见飞天拉面神教介绍,本质是个欢乐沙雕生活分享兴趣交流为主题的站点。
这里欢迎飞天拉面神教FSM信徒,希望你们遵守站点规则里的阿西八戒。
这里也欢迎非信徒,毕竟 煮不在乎! RAmen!
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