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_kazak
这种就是典型的利用这个变态系统公报私仇。这人就是一早看姐夫不顺眼了,一早就恨人恨得牙痒痒、厌恶人家过得比自己好,终于来了这么个机会能借刀杀人把自己的眼中钉搞进去。这也符合许多我家经历过文革的长辈们诉说过的创伤故事。这就是这种中国特色的文革系统、永远在循环永远停止不了的大清洗系统最危险的地方:它一直在鼓励人性中最深的恶,最黑暗恶臭的存在,嫉妒、仇恨、报复、因为别人让自己不舒服看着不爽就去倾轧伤害乃至直接下手伤人杀人的心。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每个人自己内心有不安全感,首先最常去做的都应该是去找心理医生或者身边支持系统的帮助、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去自己尝试克服化解这种不安全感;而在始终处于从一场大清洗走向另一场大清洗、一场文革走向下一场文革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从小就被言传身教有着更简单的解决方法:直接害死干掉那个引起你不安全感爆发的人。不要work on yourself or grow into a better person, 中国社会的现实逻辑从来不会鼓励任何人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类、相反总会训诫警告人们千万不要太好,“枪打出头鸟““显眼包”,可以说在这个有着现代科技的原始丛林社会里优秀、出色和良善,拥有任何美好的品质就是最初始的错误,凭什么就你这么好、凭什么我过得不好你却可以过得好,不就是邀请人家来害你吗?你这不就是主动求着我来陷害你吗?这就是最朴实、最真诚、也传承了最久的中国逻辑。而类似文革和大清洗这样的政治传统、社会系统,则成了所有这样子的典型中国人(无论民族背景,内化并发自内心认同遵守这种逻辑的人全部都是典型中国人)的最好的武器,是谓兵不血刃,功成身退不留名。党国、独裁者、独裁政体对这些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朋友和家长,去到一个不存在举报制度的国家生活他们才反而会觉得不安,因为再也没有办法这样轻易搞倒害死那些身边比自己优秀、比自己生活得好或者自己看不顺眼的人类们了,他们只能被迫和自己的不安全感与自我价值的根本匮乏一起呆着,逐渐发疯。这种时候他们会无比怀念祖国的怀抱,怀念那个出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先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美丽乌托邦。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这个举报人很可能能够鼓起勇气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找到机会和姐夫主动开口聊聊到底哪些地方他
让他不舒服,两人间有什么误会和差异,以后又能怎么更好地相处,或许他们可以成为真正的亲人,甚至是朋友。不过是一杯酒,一顿饭,一根烟的事情。然而在当今的中国,所有的一杯酒一顿饭一根烟都变成了一通举报电话,所有善良包容、乐观希望的可能性都成了伤害他人、先出手害人就不会被害、黑暗森林、你死我活的野蛮本能。就算是自然界中的动物也不存在如此恶毒狭隘、眼睛死盯着同类伺机互害的丑恶行径,可见处于这样一个扭曲社会系统之下的人类们已经被培养成了一副什么模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真的是非常前沿的反人类大型实验了。中国,一个人性的黑洞,唯有最奸最恶最小肚鸡肠最睚眦必报之人才可能在此地顺利存活最久、乃至功成名就。这个地方鼓励的就是好人不长命恶人存万年,一次又一次登上权力最高峰的都是蒋介石、毛泽东、习近平这种“人”并不是毫无原因的,没有屠杀过几百几千万人并从中找到真实乐趣的人形生物真的很难在中国获得成功,而一旦做到了就会被无数底层同样信奉这套逻辑的人们尊崇为“无毒不丈夫”。不害人,不想害人,那还能叫老中吗?🙏
怎样把世界变得更好,生活过得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美好,大家都活得更好,自然有无数种答案和值得去探索的方案,我没有唯一答案;但我深刻经历见证也体验过如何让这一切都变得更糟糕、让人们五千年后无数场“革命”后都一直还在受苦、让亲朋之间都互相举报背刺、让爱和信任和人性本身彻底腐烂发臭消失、让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变成一个每人都在无尽受苦的大化粪池,我最起码知道实现这些的这一种方案和路线。我只希望它能够停止,但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如果五百年后都还是注定会有文革15.0,那么所谓安居乐业传宗接代、所谓文化传统历史传承、所谓“中国”或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地区任何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了什么呢?我只希望它能够停止。我只希望当我有一天好心做了炖肉招待我的亲戚朋友时,不要因为用了某一张报纸就身陷牢狱之灾,我只希望我和其他每个人类所付出的每一份良善与爱意不要成为被加害被恶毒陷害的缘由与合理条件。我只希望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能被允许像正常普通人类那样活下去,而不是像蛊盅里互相吞噬残杀的毒虫。
推荐几个交流敏感文件和私密匿名对话的网站。以备不时之需。
1、在线的自毁笔记平台。它允许用户创建加密的短期笔记,这些笔记在被阅读一次后就会自动销毁。用户可以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笔记内容,并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链接。将该链接发送给其他人后,他们可以阅读这个笔记。但一旦笔记被阅读,它将被标记为已读并立即自毁,无法再次访问。这使得privnote.com非常适合发送敏感信息或临时共享的内容。
https://privnote.com
2、中文阅后即焚:
https://sesme.co
3、匿名的在线粘贴平台。用户可以在此处创建和共享文本、源代码或Markdown格式的内容。PrivateBin使用256位AES加密算法在浏览器中加密/解密数据,服务器对所贴内容一无所知。此实例由NixOS托管,确保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bin.moritz-fromm.de提供了临时存储和分享敏感信息的选择。
https://bin.moritz-fromm.de
4、一个匿名分享和交流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发布匿名的文字消息,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https://whisper.sh/
5、多个匿名聊天地址
https://privatebin.info/directory/
6、hack.chat不会记录任何聊天记录,关闭网页后聊天室的数据会被完全抹除。
创建聊天室的方法很简单:在地址栏中输入https://hack.chat/,然后在斜杠(/)后面加上一个随意的英文和字母组合。这样就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聊天室链接。进入页面后,输入昵称即可开始使用聊天室功能。
20230930:
@Linda
更正:hack.chat/后,需要添加?再添加任意英文字母才能进行使用,无需翻墙
@shqm2
再补充一点:/后的?和英文字母,都不需要空格,且在半角状态下输入.
确实,也不需要翻墙即可使用.
发现一篇有趣的文章。古巴有一小群非官方的苹果技术人员,在IP地址被封锁和进口零部件的限制下让MacBook和iPhone正常运行。
https://restofworld.org/2023/underground-apple-techs-cuba/
想起多年期的一篇文章,可以结合一起看。
《古巴的数据海盗如何为一个渴望网络的国家提供服务》https://www.cbc.ca/news/world/cuba-el-paquete-internet-wifi-havana-1.3527274
这个故事的迷人之处在于,符合一种科幻粉丝对反乌托邦末世场景的科技想象。互联网崩溃、各种设备零件无法供应,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一种最低程度的科技服务。可悲之处在于,这种场景是真实存在的……
@Nadozz 原来如此,谢谢象友解答!
读过《流俗地》
https://neodb.social/book/5ac2Pan4wvVFQfuxkQeQ2x
很喜欢。结构和文笔都哀而不伤,美而不妖。稍微带了点狗血的故事和马来西亚风土人情结合得很好。
读过《产业政策》
https://neodb.social/book/0Yrmf17C3wv5MWmZXsKgws
工作需要读的,结果读出了一股子时代宿命感。那时候(其实也就是2016、17年)是否要完全市场机制、政府是否要少管点还是能被激烈讨论的主题,现在随着学者(张维迎等)的销声匿迹,问题也不再是问题,经济、政治、一切的一切都只剩下了一个声音。于是就能明白为什么经济如此下行,社会的组成要素都是相辅相成的,当泡沫被戳破,就能看到体制如何“成为它自己的掘墓人”。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我强烈推荐给各位象友访问
这个网站。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学习历史的方式,通过地图和时间线的结合,让你以直观的方式了解历史事件和演变。这个网站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古代历史、中世纪、现代历史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
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主题,然后通过浏览地图和相关的时间线,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将不同事件和时期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
无论是想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还是探索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这个网站都能满足你的需求。它还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包括中文,方便非英语母语的用户使用。
不仅如此,这个网站还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内容,保持了它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因此,你可以随时回来查看最新的历史地图和时间线。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历史学习资源,通过直观的地图和时间线,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类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妨花点时间探索这个网站,开启一段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之旅!
@Nadozz clashx也不安全吗
@pearl 是的!!无法理解怎么会转这种影评,和之前报道的水平差的太远了
@konatasick 绿叶菜(比如油麦菜)切成小段焯水之后把水分攥干,分装成小包放到冷冻层,要吃的时候拿出来不用解冻直接煮,可以多买几种蔬菜然后找个空闲时间照这个方法分成小包,要吃的时候组装几类嘟 口感可能会差一点,但是不会差太多,我家里保存绿叶菜是这么搞的
给有政治性抑郁倾向或喜欢看苏联笑话找乐子的友友们推荐一位作家:谢尔盖·多弗拉托夫(Сергей Донатович Довлатов)。他原本是出生在俄罗斯乌法的苏联人,70年代末移民美国。我的俄语老师曾在课上讲起俄语的灵活多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对我来说英法都有些不足以体现某种语言的美感,比如法语严谨的句式结构实际上也会限制顺序搭配的自由发挥,但是俄语这种“粗话”就不必在乎这些,也就更容易营造“诗意”。这一点在中文里的类比,远处有中国古诗词,近处有吴青峰写词喜欢词性混用比如“他夏了夏天”。在俄语里,“我爱你”可以写作“Я тебя люблю”和“Я люблю тебя”随便动词和宾语谁在前面的两种格式,区别是强调部分不同。更有甚者,叶赛宁在《给一个女人的信》里写“Меня вы не любили”(您当时不爱我),宾语“我”在句首,这在法语里会构成一个语法错误,因为宾语与宾语代词的位置甚至是一个考点……
扯远了,总之老师讲到多弗拉托夫的语言就很简单易读,但是你能从中读到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非常好笑,但也不是完全好笑,有些内容很悲伤(她的原话是“triste”)。她有些无法描述那是什么内容,因为班里的法国同学没有类似的记忆,所以在一阵手忙脚乱的尴尬后摆摆手结束了话题。在座只有我这个和她一样是“外国人”的人读过,但是我也只能看着她点点头。
我不知道普遍标准如何评价,但是我最喜欢他的《手提箱》。前面几乎每读一页都要停下来笑一会儿的程度,但是看完我扯开嗓子哭了很久,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包含在这本书里的元素竟然在末尾出现了,并且是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深度……这本书看完我惊为天人,手里的上上世纪阴沉老头一度都有些黯淡失色。
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他是我读过最天才的作家,或者是有着最“天才”经历的人。《手提箱》很薄,很好读,完全可以当作玩乐的“闲书”,但是读完又会觉得它不只是闲书。在他荒唐的记述里,有某些我们很容易辨认出来的“共同记忆”,但是你也许可以从他的视角发现一些新的选择。“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对我来说,多弗拉托夫的书里就记录着一种智慧、幽默而十足有力的回应方式。
语词通过灌输一种思维方式进而催生一种符号暴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