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midorimatsukasa 小程序!
@lola 上野老师感到晦气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他在塑造一种谬误的思维——语文阅读理解题总是在以「客观」的方式发问,但实际问的是「主观」的问题。
比如著名的2017年江苏高考题,「鱼眼里闪着诡异的光」,考题问,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由于原作者有微博,考生便去问他,结果原作者说:「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非常搞笑的情况:出题家认为这么写有123好处,但是原作者说,原来我写得有这些好处啊。写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这么写的好处,你要说是有人妙笔天成,他自己不知道,那还成,但是语文阅读理解题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原作者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那到底谁有问题,不该反思吗?
——实际上他这个问题就很明显:考题把主观的当成了客观的。实际上什么是「好处」?那是对出题人而言的好处,是【出题人的审美中的好处】。换个人,不认同他的审美标准的,那你问:「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好处?」自然问不出来。
所以非常悲哀的是,所有老师都会教学生:【你要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这就是很糟糕的,因为所有人实际上都已经意识到语文阅读理解题根本不是在问客观的东西,而是在问主观的东西,但是考题却依旧在不停地用客观语气发问,让人觉得好像这么理解就是天理一般。
——更进一步,我说,千万别觉得这是小问题。从小就被主客观不分的思维熏陶,那这人长大以后如何思维?当今网络上大把主客观不分的人,把自己坚持的片面主观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难道应该说没有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吗?
@walunding 差点以为是海底总动员的同人(不是
恐怖小说素材(不是
@Jiangzibi 真晦气……
@walunding 转念一想怪不得我看不下去,合理了
@walunding 什么这是湘池???
@illnessillusion 咦难道不包括高强度键政
发现了一个目前市面上所有AI工具的合集网站。
A database that claims to be the complete resource of AI tools and services:
https://allthingsai.com/
Categories:
Chatbots / Coding / Design / Image Generation / Photo Editing / Profile Pictures / Writing
3D / Audio / Automation / Bio / Calendars / Content Generation / Data / Email / Game Dev / Models / Phone Apps / Podcasting / Presentations / Prompts / Reading / Research / Search / Speech / Spreadsheets / Support / Translation / Video
祝大家探索开心
@idasiekmann 随便看了看之前的1号文件,2018年还没有相关表述,2021年就开始有了
看过《魔法满屋》
https://neodb.social/movie/2bpu53pLluSA42iRVmHlxm
更贴近百老汇音乐剧,但故事立意和剧情逻辑都无法深究……迪士尼的编剧能力真的不足了
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的朋友。不只是网友,在北京,我们经常聚会。在她家里,通常我们一群朋友会一起做饭、看电影。她是一个出色、正直的媒体人,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深度,以及组织活动的行动力都非常人。因为她的存在,疫情这两年中我参加了不少有意义的放映活动,看到一些不易见的纪录片。
最后一次见面,在她家,那段时间我们集中看了一批讲述台湾历史的电影,吴念真的《多桑》、王童的三部曲、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对不善社交的我,能够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然后一起交流,都是非常珍贵稀少的事。那天恰是中秋节前后,在她家露台上,明月当空,我们一边赏月一边聊白色恐怖。对于时局我们都有负面的观感,但,在座的每一位,谁能想到事情的变化是如此迅猛。
当时我们约好了下次放映还是接续台湾主题,看一部台湾纪录片,然后另一位朋友打算做几道闽南风味菜。都说得好好的,想得美美的。然后她说,等她去南方出差一趟,回来就聚。她走得匆忙,没带多少行李,家里的猫托朋友照顾着。
再然后,一些大事件的席卷,她被跨省抓捕,经历了一系列风波,辗转出国,忽然已身在国外。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台湾电影看不成了,也许会有很多年见不到她了。
她写了这篇文章,假托远方的名义,写下了自己真实的经历。我无法再为她做什么了,感到无力而难过,只愿她文字里精神的光芒为更多人所见。
微信公众号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DryXU6SwGZz-sAudE4vLA
端传媒付费阅读地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211-opinion-a-letter-for-4a/
@walunding 因为那名字至今没看
语词通过灌输一种思维方式进而催生一种符号暴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