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描述曲率,人类需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工具,那就是微分,其实微分的概念很好理解,比如人类站在宏观的视角上来看,那么一条曲线就是一条曲线,一个曲面就是一个曲面,但是人类可以把它分成无穷小,曲线就变成了线段,而曲面变成平面。那再仔细地观察,这个曲面的曲率,对于一块微小的平面来说,所有跟它相邻的平面,与它的方向全部一致,产生的就是平面。但是如果假定,每一个相邻的平面都要转过一个微小的角度,曲面产生了。
如果用光锥,只具备宏观的视角,这个平面,它代表了全部的空间,但现在不一样,要把尺度缩小,这个光锥它只代表了一个点。如果用一堆光锥,把这个时空填满,把四维时空,变弯,四维时空的旋转有点特殊,空对空的旋转,叫旋转变换,而时与空的旋转是洛伦之变换。
之所以能看见弯曲,是因为现在选择的是一个宏观的视角,如果此时换成一个微观视角,所感受到的仍是个平直的时空,而这个就是微分几何的概念。而上帝的视角并不是某一个独特的视角,而是能够自由穿梭在不同视角中的能力,当看透了所有的视角,就拥有了上帝的视角。找到上帝视角,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搞懂这个弯曲时空的时空度规。
时空度规就是带着人类最终找到黑洞的史瓦西度规。在史瓦西度规里,他们是相互为倒数关系,比如刚开始,人们距离这个黑洞很远,这个时候人们就趋近于一个平直时空,但是伴随着r越来越小,地球的距离被压缩,人类的时间在膨胀,当人们的距离到达了rs这个点,你的时间在我看来,就会变得无比的慢,而所处的空间的这个镜像的距离,在平常看来是无穷的小。
而这个rs就是黑洞的事件视界,如果继续往里走,这时你的时间和空间颠倒了,而刚才咱们说的所有的情况,其实都包含在这一个小小的度规里面,就是看似简单的矩阵,它包含了曲率,包含了奇点,使用它便可以算出小球的轨迹,也可以衡量出曲率时空的长度与时间。
洛伦兹变换
洛仑兹提出洛仑兹变换是基于以太存在的前提的,然而以太被证实是不存在的,相对于任何惯性参照系,光速都具有相同的数值这个现象一时难以解释。爱因斯坦据此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不同惯性参照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式在数学表达式上是一致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为洛仑兹变换结果提供了依据:
洛伦兹公式是洛伦兹为弥补经典理论中所暴露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洛伦兹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是经典电子论的创始人。
坐标系K1(O1,X1,Y1,Z1)以速度V相对于坐标系K(O,X,Y,Z)作匀速直线运动;三对坐标分别平行,V沿X轴正方向,并设X轴与X1轴重合,且当T1=T=0时原点O1与O重合。设P为被“观察”的某一事件,在K系中观察者“看”来。它是在T时刻发生在(X,Y,Z)处的,而在K1系中的观察者看来,它是在T1时刻发生在(X1,Y1,Z1)处的。这样的两个坐标系间的变换,我们叫洛伦兹坐标变换。
(后面的开始看不懂)
在推导洛伦兹变换之前,作为一条公设,我们必须假设时间和空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必须是齐次线性关系。如果方程式不是线性的,那么,对两个特定事件的空间间隔与时间间隔的测量结果就会与该间隔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与时间发生关系,从而破坏了时空的均匀性。例如,设X1与X的平方有关,即X1=AX^2,于是两个K1系中的距离和它们在K系中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将由X1a-X1b=A(Xa^2-Xb^2)表示。现在我们设K系中有一单位长度的棒,其端点落在Xa=2m和Xb=1m处,则X1a-X1b=3Am。这同一根棒,其端点在Xa=5m和Xb=4m处,则我们得到X1a-X1b=9Am。这样,对同一根棒的测量结果将随棒在空间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为了不使我们的时空坐标系原点的选择与其他点相比较有某种物理上的特殊性,变换式必须是线性的
光锥,时空中的面,在上面标出光通过一给定事件的可能方向。 以时间维t替换三维空间之一维(如z),选择事件发生之点(x0,y0,t0)为原点,则此事件所能影响之空间范围为以ct(上限速度光速c与时间t的乘积)为半径所包围之圆(或球,如果考虑z);此空间内一系列沿时间轴方向(F)的圆锥即称之为光锥(将来光锥)。
另一方面在时间轴相反方向(P)与之对称之锥显示了能够对此事件发生产生作用的空间范围,称为此事件的过去光锥。光锥外的事件(他处)点无法与原点事件发生物理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