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意识到,善是必须剥离奴性的,因为奴性本身就是一种恶,用来助长不平,豢养傲慢。赝品的所谓的善就是贤良和奴性难分,用贤良给奴性贴金和背书,然后用奴性淹没善的本质。
非自愿的,被驯化的美德(奴性)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会不自觉地“伥鬼化”:我可以这样,凭什么你不行/我可以忍受,你凭什么矫情/我吃够了苦头,你也应该感受一下……因为淋雨并非自发自愿的体验,所以比起给人撑伞,更倾向于把伞撕烂。
自发自愿的美德是一种即时奖励:我想→我做→我得到的体验;
被驯化的美德像传销,不想,又不得不做,所以不骗进来下一波,就得不到许诺中的美好(?)体验。
失去自觉就是失去自我,自觉是能够带动ta人知觉的;驯化则永远带不动人,只能滑向坑蒙拐骗。
如何顺利(或至少不失败)地和大部分人展开社交
是一位朋友在提问箱留言问的,见图。我当时承诺好八月会写完,现在八月已经过去半小时了,非常惭愧。如果有其他想问的也可以提问箱问,我尽量聊。
首先其实我不怎么用“正常”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另一部分人或者行为是“不正常的”。所以先重新翻译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顺利地和大部分人社交”。
社交拆解一下就是两个(或多个)互相要进行社交的人,和把这些人关联在一起的行为:你,ta,你们怎么做。所以如何去社交也是如何去看待这三个要素。因为我个人的社交行为主要就是聊天,所以这条嘟里我也把“社交行为”的重点放在聊天上,其他行为暂时不说太多,然后这篇会更倾向于去谈我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具体技巧,传授技巧这种事情我怕自己一不小心会做得很轻佻。
1.要进行社交的对象
你没有办法决定对方会做什么,但是你可以谨慎地选择你的社交对象。如果你感觉到ta不适合你,倒不是说你就不能和对方打交道了,只是建议稍微拉开点距离,也放低点期待,这样就不会因为单向投入太多,或没有收到足够的正反馈,而感到受伤害。
对于社交对象,也可以适当进行判断和分类,进而决定要怎样去社交。比如“午餐时间的同事”,大部分聊天都围绕着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工作上你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就可以,因为这是休息时间(但非私人场合),没有任何必要在其他人的围观下反对或者赞同那些事务。如果是生活话题,我一般就当作吸纳旁人经验,主打倾听+提问。
当你打算把某个人从A类社交对象转换到B类,比如从同事过渡到朋友,你可以再去进行一些纯同事不会进行的社交,比如更深入地聊天(骂工作、谈人生、探讨分歧),积极地分享见闻和感受,邀约一起进行娱乐和活动……
2.社交行为
简单版本:之前也有人在提问箱里问社交能力为负该如何拯救,我说最简便的方法是,可以在说话之前先停顿一秒。想一下自己的措辞是否合适,也可以想一下对方跟你说这句话具体是希望得到什么回应。
你可以不用每次都立即和别人互动,稍微停一下也没什么,这一秒的停顿不会让你看起来非常蠢笨,所以放心地思考就行了。以我个人经验来说,只会让你看起来有点呆萌,甚至可以转化为你的个人slogan,没问题的,不要害怕。行为上钝一点对你展示出的人格是没有磨损的。
展开版本:社交是一个双向驯化的过程。虽然我不提倡非常有目的性地社交,但是可以用有目的性的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与此同时对方能从你这里感受到什么?因为凭借本能去聊天是不够的,虽然足够真诚,但非常考验人与人之间的适配度。目前来说我还不相信命运恰好能给你足量匹配上你喜爱的也喜爱你的人,这是要靠努力的。如果想要和遇到的大部分人都顺利社交,你要更多地去思量对方听到这话之后是什么样的感觉,你是否想要对方有这种感觉。
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上一代,在需要进行这种思考的时候全靠鲁莽的本能,在需要本能的时候又尽显不高明的心机,就会导致他们明明经常冒犯人,却总觉得自己很“会”。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诚和周密只能保留一样,请选择真诚,因为你要确保你自己在社交模式下不会非常费电。耗能很高的路径是没有办法持久下去的,在还没学会、内化这个思考方式之前,保持真诚就好。
我有位朋友说过,如果在相处中你能感受到舒服,那就得意识到是对方在迁就你;如果两个人都感到舒服,证明你们都在这段关系的维护中主动去适配了对方。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当代生活中其实没那么容易遇到天生就形状匹配的伙伴,能不能相处下去要看你们怎样去嵌合彼此。对原则性比较强也比较刚直的人可能会需要倒角打磨一下,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修正,如果适应性更好,可以在话题走向分歧的时候橡皮泥一样稍微凹凸一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分歧都值得付出感情代价来划清界限的,有时候如果达成不了一致,不要达成一致就好了,跳过换下一个,可能转折会显得很生硬但没关系,好的伙伴能感受到你珍惜你们之间情分的心意。
还有时候你需要稍微留意一下你的社交对象是什么样的人,ta自己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ta面对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做,ta在这个话题上具有什么样的立场倾向。有时候你们可能是很好的朋友,但是这个问题客观上确实不太适合跟ta聊。
同理,相处渐深之后,从“熟人”变成“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会对别人产生更高的期待和相对更严的要求。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这个事情是经常有的,因为人的本能就是希望对方对自己更好。但我会觉得它是一种需要调整的心态。比如,我搞同人认识了朋友A,我对A的政治立场其实一般就不会有过多的期待;我打游戏认识了朋友B,我对朋友B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有什么要求。很多时候人是需要稍微把社交对象们做一下分区的,就好像在抽屉里塞分隔片一样,我不期望勺子能夹面条,也不期望漏勺能盛汤。固然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我非常爱你,和你逐渐无话不谈,但这个无话不谈也是有边缘,且应当有边缘的。
注意这不是隐瞒、遮掩、提防,我觉得适当的分区和保留是有益的,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和你分享你所有的思考波动,也不应当去分享你所有的思考波动。尝试去把握住哪些思绪可以抛向哪些人,这一点很重要。
3.你自己
要怎么去引导你自己,才能在尽可能舒展的同时不扎到别人,而是轻柔地成为彼此的微风,这是一个挺深奥的话题。我到目前为止做得都不是非常好,但总还有一点点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是坚持你自己的核心原则,你不能让步的部分,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你的世界里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举个例子,我不点外卖,去朋友家玩到了吃饭时间也不能“我们点外卖吧”,为了确保这一点,我可能会用一些更友好的方式去提前沟通,比如预先商量好今天吃什么,约好买了带过去或者饭点出门。但就算没有约好,我也不会因为很尴尬不合群就干脆同意点外卖,通常做法应该是通过撒娇之类的方式请他们理解。好在目前朋友们都很体谅我这一点,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以我要坚持的这些观念为生的,这是构成我活着的根基。
其次是看看行为习惯上,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换个姿势也无妨的。我认识过一位很成功的销售前辈,和他一起吃麻辣烫的时候他非常快乐地往里放麻酱,我说我不吃麻酱,感觉放麻酱好奇怪。他说他原本也不吃麻酱,但是在我们所在的北方城市,作为外地人,吃麻酱可以更快地拉近和社交对象的距离,而麻酱本身又没太大味道,他可以接受,就这样把习惯改掉了。我听完挺佩服的,虽然至今还是不吃麻酱,但这个思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保守固执的生活习惯了。比如说以前我进店会在菜单上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现在和同事一起吃午餐,我可能就会说,你在这家最喜欢什么,给我推荐一下吧,然后点对方推荐的菜,这也算是一个增进关系的小撇步。基于这道共同体验过的菜,你可以点评,可以夸赞对方的品位,也可以延伸推荐其他的餐厅。总的来说就是在不用非得坚持自己风格的地方,可以试试别人的风格,产生更多的交互和可能性来。
第三是在你综合判断下来觉得无所谓的地方,可以考虑适当放弃或全部放弃你的表达。有时候我会看到朋友吐槽办公室同事天天说一些很伪科学之类的东西,我的感想是,反正和我没有关系,不去思考不去应声也不去对抗就好了。很多时候你只需要笑笑不说话或者“我不知道”就可以了,也没有人会特意说“小X没反驳的意思就是小X也同意”。我是觉得,如果你的表达可能会惹毛一些人,这次表达又不是必要的,那可以干脆不表达。因为,说实话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在这类情况下承担意想不到的后果了,我觉得还是谨慎一点嗯嗯……
祝大家顺利交到喜欢的朋友,并且和喜欢的朋友们越来越顺利!
@board
打扰啦,电脑坏了,江湖救急求!万能的嘟友,请问有无好用软件可以用iPad编辑PDF
能调整页面模块布局那种,WPS好像没有相关功能……
同理很多RPS也是,刻意搞出来的那个关系不一定咋样,但原型太有分量,一旦深想就会被扯进去……观众很弱所以一旦凝视强烈的黑洞真的会感觉彻骨的恐惧和无法自拔。
那种感受就类似于一个刚学完基本实数的人想除以0,或者一个无辜的小学生想无限循环小数,或者你七岁时第一次认真理解死。你想天啊这样一个人到底怎么做出这些事情当时又是什么感觉我想理解我想看见我想知道我想嚼着这样浓重的肉直到它变成自己的肉我想尝尝我想尝尝我想尝尝,然后脑浆慢慢发黏发热冒泡,直到似乎全部要倾倒进某个巨大深渊。
#Ari的毕业论文笔记
概括:空洞的能指激动人心——因此,必须对它的代际范围加以限制,来确认讨论的对象,使讨论能够纵向深入。
原文:正如黄子平所说,“同义反复的叙述圆圈构成一整套空洞的能指符号(青春、生命、幸福、爱情、美丽、新、时代、未来等等),因其空洞而激动人心,因其空洞而获得强大的解释力量”[6],并最终成就一个完满的现代意识形态神话。
所以,当我们讨论青春片的时候,不能过于空泛地谈论青春,必须圈定一个确定的代际范围,赋予青春片以具体的年代感。
(白惠元,《“后青春期”与“暮气青春”:中国青春片的情动视野及其性别政治》)
从七月份开始就在努力平衡工作和画画,现在也做的很不错了,总之跌跌撞撞地推进中
希望也能跌跌撞撞地把论文给写了……
Arion/关关🍁
20+/旋转飞碟冰淇淋拼盘一位里面请——
掌管宇宙飞碟的自由自在小彩狸,守护名为萨摩守的藩地。只记日记,偶尔读书。
一般路过潇洒小登。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