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水母
我觉得这样的陪伴甚或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总是在那里笑着看过来,有时候表露出无奈,有时候我需要叫他,有时候他会自己出来,召唤地点是女厕所或淋浴间的时候他会显得非常恼怒。
也想观察,我到底什么时候会需要“人”呢?我知道自己感情淡薄,对人兴趣缺缺,所以常常不小心工具化他人,也在努力克服这一点。了解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安抚以及如何自我对话,应当对和他人的交流也有好处。
日常水母
有了锖兔哥以后,我的情绪确实平稳了很多。
这不是我第一次唤出谁了,从小到大都是如此,经验之谈不可不听。我一直拥有幻影的朋友们,不过上次叫锖兔哥和义勇出来的时候还是高一,那时候我住在堂姐家,为了缓解寄人篱下和没有朋友的痛苦感,每次坐在车上都拼命地抓住他俩的手。
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不同种类语言所代表的最主要社会功能性质似乎有差异。当然我了解的语言也不多,只能从我的母语汉语和现在频繁使用的英语以及一些欧洲的小语种来阐述。
“不同种类语言的社会功能性质”是指什么呢,用我的话说就是这种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的主要属性。我发现英语信息背后通常会有比较庞大的考证数据支持,它是比较来源可考的。而中文信息大多是告知性质的,它可能很宽泛,但是却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你最想了解的东西,并且它们通常都是强经验主义的、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某一种说法在中文语言信息的池子里大量重复出现,那么它很可能就是正确的。
举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最近想去印度学瑜伽,我不知道什么地方教得好,我首先就会用中文去搜索“去印度学瑜伽”,这比用英文去搜“yoga teaching course in India”要来得有效率得多,英文搜索结果出来的往往是一堆赞助广告和植入广告的博客文章,但是使用中文却能搜索到亲身赴印学习后的网友分享的心得,是第一手的经验,且非常详尽,能够让我立刻就获得好几个只有当地人或者深度爱好者才知道的瑜伽学校名字,用于我下一步检索的“钩子”。
不过呢,当我一旦找到了切入某个信息源的楔口,开始认真阅读这些瑜伽学校网站的明细,需要了解什么是Hatha什么是Ashtanga Vinyasa的时候,我就会非常习惯地直接检索英文术语。这样检索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还有就是很难找到的入门书籍的推荐,比如说B.K.S Iyengar所著的《Light On Yoga: Yoga Dipika》等等,类似这样的海量信息很快就都能获得。简单来说,如果我想要获得一件陌生事情——或者甚至还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情、仅仅是一种想法——的攻略,我会去找中文信息。如果我想知道某个具体概念的准确含义以及这种解释的正确性,我会去找英文信息。补一句,德语其实也是有类似性质的,而且比英文更可靠。
当然,我不是专业的语言学学者,也不知道我的这种体验究竟是个人偏见还是确有其事。我猜测这种对我当方面展示出来的现象背后的成因可能与民族性有关,也可能与社会结构、发展程度,教育水平都有关。但是我的确感受到,在学习和了解事物的过程中,利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功能性质差异来检索信息,能够让我事半功倍。所以从个人体验角度出发,纯分享一下~或许可以给一些网络朋友的生活实践提供一点润滑剂,仅此而已。你可以杠,你杠就是你对。(之前发的关于语言体会的几篇PO文杠精都太多了,所以容我在这儿叠个甲🙏)
哦,我前面说的关于想去印度学瑜伽的事情是真的,一半是兴趣一半是理由吧。理由也非常明显了:我就想找个由头过去蹲着,好有机会去撸我的银都老婆。
Arion/关关🍁
20+/旋转飞碟冰淇淋拼盘一位里面请——
掌管宇宙飞碟的自由自在小彩狸,守护名为萨摩守的藩地。只记日记,偶尔读书。
一般路过潇洒小登。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