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循环十来首不错的歌,记进#落声 只抄歌词委实不够,可往往到描述曲子和感觉这一步我就懒了。
可光记歌词根本想象不了它所置的曲调、咬字、轻重强弱——否则学歌便不用在歌词本上记处理符号了——这比语流音变更不可捉摸。而乐谱就形式而言不可能作为补充纳入文本,它是一种符号——一如RGB对照表不是颜色本身,只是方便人校对颜色的工具。本来是「一听便知」和「一看便知」的所在,但这些在进入文本的时候就得切换成文本。
那么反过来,假若我对一支曲子的主观描述能唤起没听过的人的感受,那和对方直接听又是不一样的。他人在看我的描述时不仅会被我引导,还会和我所描述之物间保留一个空隙——因为事先知道这是描述而非客体本身,如同我在读译本时会保持和译本的距离,用以设想原文的面貌。而直接听就不会有这种问题,跟直接读原文一样敞亮——假如没有语言或文化隔阂。
但写文到底得引起人的共感,进入这一步就不是描述一个摆在那里的客体(假如是虚构作)的问题,而是不是所有人都落叶悲秋的问题。
……扯回来,对于怎样记歌这件事还是作自然解,无法强求。听一支歌有感而发记所思是水到渠成,假如不存这点表达欲听过就罢,便也罢了,也不是进入生命之物。真正重要的所在是会忍不住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