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半个番茄应试笔记,停下思考了半个番茄做笔记的方法,得出结论:不要做框架笔记。
我的目标是笔记能直接背,而非读一本书做一卷笔记,再针对考点编答案。专业书已经全体电子化,不存在查书不方便的问题。如果担心又出现那经典的第一道文献学题的情况——这根本是概率问题,从非重点中随机出一个填空,我根本没心力为了这分去记同等级别的知识点——换言之我的笔记并不需要收录这部分。
学习复习指定教材的问题在于这书系全是「概论」+「原典摘录」这种体例,我刚翻五月做的外国文学笔记,好家伙,虽说能根据我写的概述回忆起原典,但没什么必要,哪怕作为「拓展内容」编进简答论述题,这些所有参试者都知道的东西,只能当大脑空白时的备用答案。
要紧的是记忆点。不要记不必要的和平庸的东西。
七月在乡下做过几天考频归档,但做这玩意很累,而且改大综合是三年前的事,虽然文学理论用这法子基本可以稳定预测,文学史三门可以大概看看,但新增的几门完全没用——所以愉快地决定不做了。
前辈的做法是:预测考题,编答案,考场默写。前晚我还同研友唠,咱大综合没法这么搞吧。而今想想,指不定大综合更该这么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