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
「心理学术语。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说: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卷六《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中华书局,2012,第218页)
路易斯对“套板反应”则持相反观点。他在《失乐园序》第8章中说,套板反应对人之为人,对人类社会之维系,必不可少:人类对事物不假思索的正直反应,并不是“与生俱来”,但我们总是动不动就用一些刻薄的形容词来抨击,诸如“陈腐”、“粗糙”、“恪守成规”、“传统”。其实,这些反应是经由不断地操练、小心翼翼养成的,得来辛苦,失去却易如反掌。这些正直的反应是否能延续下去,成了人类的美德、快乐,甚至种族存亡之所系。因为,人心虽非一成不变(其实一眨眼间就会出现难以察觉的变化),因果律却永不改变。毒药变成流行品后,并不因此就失去杀伤力。经由不断坚持一些陈旧的主题(诸如爱情是甜美的,死亡是苦涩的,美德是可爱的,小孩和庭园是有趣的),古老的诗歌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道德、文明教化上的重要性,甚至对人的生物性存在也至关重要。(见《觉醒的灵魂2:鲁益师看世界》,寇尔毕编,曾珍珍译,台北:校园书房,2013,第291页)」
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