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微博@黑化朋克小狗
真的太典了
「有合理的理由怀疑,某些男的这辈子的人生高光都花在高考上了,此后一直在走下坡路。
中学时接过同门师兄的衣钵和葵花宝典,从来没和班上的女生说过话,唯一的机会就是借涂改液和草稿纸,除了会算导数和解几何,张嘴就是阿巴阿巴小改改。毕了业爸妈给他买了第一台智能机,下了个短视频划女主播,两个月知识忘光《赤壁赋》都不会背只懂双击666,每天蹲在网吧厕所自拍配个bgm“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我几分像从前”,给同城的小姐姐发私信半天人不回,心里愤恨,“她绝对是圆角。”
拿到通知书报到第一天学姐帮提行李想要联系,人没给,从此本科四年锐气大挫再也不敢靠近异性,逃课坐在宿舍打游戏声音喊得比谁都大,结果一看战绩0-8嘴巴歪到后脑勺,起床第一句“帮我带份饭”,闲暇时间就到贴吧跟虎扑和hxd指点江山,谴责当代女生为什么都不愿意生孩子,彩礼却收得那么高。被困学校出不去上网求助半天没人理,赖死赖活求大v转发无人应答,唯一几条转发还是女博主帮扩,事情解决之后马上倒打一耙“这帮M人又想带节奏蹭热度”了。
每年的必备节目就是等到六月,自己四级考了五六次过不了,单词永远在背abandon,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死死分不清,莫名其妙在互联网上云高考,拿语文作文大展身手,跟寝室的舍友吹牛逼“以前我语文130”,实际上全卷十个选择错九个,别人一拿数学最后一道压轴题来问马上蔫了,“哈哈哈哈当年我两分钟就解出来了现在早就忘光”。
大四不投实习窝在床上逛b占,动不动就要吊资本家,灰头土脸把简历投出去没hr收,无奈之下只能进厂996,下了夜班吃泡面继续骂叔叔。嫌微博像洗手间又爱上来对线,三句讲不过马上拉黑,截图,精神胜利法一键三连“破大防”啦,什么牛马,夜深人静痛定思痛,emo听了首「你要的只是现在,而不是那遥远的未来」开始思春,给初恋发了句好想你啊,内容寄出一秒画面弹出“消息已发出,但被对方拒收了”。
忧伤之下翻找相册,突然看到高二那年站在篮球场上的丑照,一念之下打开社交平台带上tag#我的高考记忆#,配文“愿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这时聊天框弹出一行大字“你欠我那500什么时候还”。」
又到高考。 每年高考总会有批评说一考定终身太过儿戏,总有人因为种种阴差阳错错失上大学的机会。 这一层是对的。 然后也有人说教育资源是天赋人权,当遵equity,高考这样按照meritocracy分配实际是欠妥的, 这一层也对。 高考带来的是严重的内卷,已是偏离了教育的本意。这一层也对。
但是,本小镇做题家作为高考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要为高考说句话,高考虽然做不到equity,但是起码较为接近equality。 而看看社会上其他诸事,都是如附图左下格,遵循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不管一项政策或行动出发点是多么出于保护弱势群体,最终缺乏监督之下,总会通过权力运作把更多的资源转移给有钱有权的阶层,反而连equality都做不到了。 当下的中国,像高考这般的equality,已称得上是奢侈。
之前跟一个非常敏感并且有抑郁的朋友聊天。我观察到,我和她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虽然不一定因为她的抑郁。她只需几十分钟,千头万绪很快就长起来叠起来转起来了。我听她说话,好像用 x10 倍速度看动作片,场景快速切换,信息量、情绪密度极大。她自己也因此常处在透支后的兴奋和疲惫里。当她说“我最近很好/糟”,她的最近指的是一天甚至一小时前。而对多数人来说,最近的时间尺度是按周和月来计算的。
这两年我也有这种时间度量衡的失准感。尤其是进入动荡年代后,总觉得变化常在朝夕之间。回想自己去年的事,都像偶听旁人十年前的旧闻。每天被困在不断做选择中,总是一个决定还没捂热,又开始下一个。人人默认蹲踞式起跑状,就等枪响,开始一场悬崖边缘的百米跑。
信息过载和政局动荡肯定是部分原因。但在文艺青年念叨的从前慢和反贼自嘲的推背感之外,我还被某种广阔又陌生的文明消逝感包裹。一些价值,一些生活方式,永远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