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tingStrawberry 啊啊啊好甜啊啊啊啊
@morimidorimatsukasa 7岁看的,做了一星期的噩梦。。
读过《呼吸》 🌕🌕🌕🌗🌑
短篇合集,每篇还搭配了创作笔记。特德姜很突出的特色是把人性善的一面在科幻里写出来,且在合理性上不突兀。看多了暗黑批判系的科幻小说,接触到这种风格有种吃水果沙拉的感觉。
@potatoforfreedom 是这样的,现在的体制就是集合了科层制+皇权独裁的所有缺陷,只在乎自己kpi不管别人死活,所有文件加一句贯彻习猪思想就万事大吉似的
虽然,“报道并不应该在发出前给受访者过目同意”确实是一个常识。还有,接受采访时受访者和记者都要实名其实也是一种常识……
只不过不是我贵国的常识。
我贵国的环境过于扭曲,接受报道后的代价可能过于沉重(可以自行搜索“李旺阳”)
为了保护受访者的安全,给受访者匿名/模糊关键身份信息已经成了常态——即便这会折损报道的公信力并且需要写报道的记者赌上自己的credit——而,“发出前给受访者过目”也是一种新常态,这也是出于安全考虑,记者会让受访者再次检阅一遍,是否存在可能给ta带来危险的内容。这个新常态甚至发展成了“给受访者过目【同意】”这样的程度:要知道记者并不是传声筒,必须要某个人同意之后才能发出的报道,到底是什么呢?被审核后的宣传文吗?
当然话说回来。前阵子的江雪事件,具体情况不明,所以没办法做什么判断。而这次的于友嘤事件,NMD我真是没话讲,这不是自己都承认了自己既没有主动确认过是否需要匿名,也没有讲清楚文章何时发出,最后还用“常识”来压人。我拜托你了老姐,你能不能不要拿其他国家的常识来要求这个国家的人,“真普选”也是常识,“不该一党专政”也是常识,“国家领导人不应一直连任”也是常识,“人民应有自由结社、游行的权利”也是常识,你看看此地的境况,亏你TMD说得出这种“常识”
读过《匡超人》 🌕🌕🌕🌗🌑
还挺喜欢这种风格的,“现代”感很强的同时没有失去文学性,很跳跃但举重若轻。
今天的豆瓣公众号文章是《从吃的角度,分享一些对抗抑郁情绪的方法》,里面分享的食物以及一些小方法感觉很不错,邀请各位象友去看:https://mp.weixin.qq.com/s/xefSUHkl5b_QmTG-FOxnzQ
—————————
简单摘录一下食物的部分存档:
增加多巴胺分泌的食物:
葡萄、菠菜、胡萝卜、坚果、肉类、海鲜、茶叶、咖啡、香蕉、柑橘、菠萝、梨
增加内啡肽分泌的食物:
辣椒、胡椒、黑巧克力、香草、蚕豆、南瓜
增加血清素分泌的食物:
豆制品、贝类、坚果、香蕉、西红柿、绿叶蔬菜、谷物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可能其实并不存在,整个误解来自仇女主义和性别歧视
https://hachyderm.io/@mekkaokereke/111593613612470544
看到这篇帖子后,去查了一下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维基百科,特别着重看了一下历史相关的内容,才明白当时会认为“这是人质对绑匪产生了感情”,其实根源也是性别歧视和仇女主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ockholm_syndrome
其时,人质被绑匪从Kreditbanken银行绑架走的6天内,警察策划了好几次突击,但组织得非常粗糙,而且各种操作根本不顾人质性命(包括不顾人质性命挑衅绑匪,甚至威胁把人质卷入交火中),相反绑匪反而在拼命把人质推离交火区,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绑匪都显得比警察理智多了。人质在发现警察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威胁比绑匪严重多了后,被迫自行与绑匪交涉,并反过来帮助绑匪对付警察。
重获自由后,人质对媒体讲述了发生的事,并为绑匪筹款聘用辩护律师。因为警察的犯罪心理学专家认为“警察做的肯定是正确的”,所以人质会“为绑匪辩护”(注意此处讲述发生的事情在某些人的脑子里被自动替换为了“为绑匪辩护”)肯定是因为“女人(所以说是仇女)在被绑架的几天内因为某种原因爱上了绑匪”。
。。。
。。。
乍看起来挺惊人的但是解释开了后感觉都说得通。无论是警察暴力执法(包括为了杀绑匪先杀人质)还是警方的犯罪学专家仇女都是🙄
还有,中文的维基百科词条完全没有这部分内容🙄🙄🙄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厌女 #性别歧视 #警察暴力
@ziwendong 不过我觉得媒体至少应该告知会透露隐私到什么程度?之前秋招接受一家学生媒体采访(好巧不巧访谈内容被转载到比较大的公众号了),文章里直接把我的个人信息详细到了学校专业,具体拿了什么offer……发布之前根本没和我说过要这么发,还是我朋友发现了和我说的,不过好在联系之后撤稿了。后来过了几天其中一个offer被撤了,虽然二者之间可能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心里很不舒服
@zuzu1031 恭喜!!!追连载追到he
@twoheart 那真的会死……很多科研机构都干不了了,真的白名单共产党也会乱套了
看过《拾荒者统治 第1季》 🌕🌕🌕🌕🌑
继《最后生还者》后第二部真菌爱好者狂喜的作品
读过《チェンソーマン 1》 🌕🌕🌕🌕🌕
杂乱疯狂迷人
某一种言论事实上reinforce了一个糟糕且流行的论调并不需要发言者主动的思考,恰恰相反,脱离这种论调才需要。
如果你在互联网上搜索文革遇难者的图片,你大概率搜索到的是被批斗的高官和高级知识分子,因为即便对当时的党国机器而言,纪念对他们的羞辱也比对普通人的迫害更有“政治价值”。
当然不能说他们的苦难就不是苦难,但他们的苦难真的可以代表在文革中遭到国家机器及红色贵族的迫害的普通人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文革前就是特权阶层,在文革初期间接推动了对平民的屠杀,而在遭受迫害后,其本人及其家族又在文革后迅速地重新崛起成为权贵。而打击他们的平民造反派,被他们打击的平民,相对他们是如此的籍籍无名。
这意味着一个毫无这一历史框架的普通人,基于高中历史知识去谷歌检索文革图片并与共产党现在的暴政相联系,他们最可能使用的图片却是reinforce共产党话语的“高官遭到愚民冲击”,而非那些平民的苦难,仅仅因为这些资料更可得,而非检索者自觉地支持这种话术。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这就是结构的魔力,它不断的强化自身,并不需要参与者有意识的支持。而反之的论调则不断被削弱,除非有参与者有意识的支持。
语词通过灌输一种思维方式进而催生一种符号暴力形式。